EN

思政动态

首页 > 学生工作 > 思政动态 > 正文

做“西迁精神”新时代的新传人-硕6018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8-03-14 浏览量:

3月13日下午,硕6018党支部全体成员参加并认真聆听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宣讲会。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交大西迁老同志们表示敬意和祝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随后陕西省委宣传部、西安市委下达指示,要求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认真学习“西迁精神”。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西安交通大学组织了多支“西迁精神”宣讲队伍,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西迁精神”的宣讲工作。本次宣讲会由校党委宣传部、能动学院和机械学院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本次宣讲活动。

本次宣讲会上,共有三位宣讲团成员讲述了自己对“西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第一位宣讲人是西迁老教授代表卢烈英老师。卢烈英教授当年是马克思主义教研室的一位青年教师,他回忆起西迁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如数家珍。1956年,党中央、国务院从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布局、支援大西北、服务西北工业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做出了交通大学西迁的重大决策部署。交通大学师生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纷纷舍弃在上海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携妻带子来到相对落后的西安,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大西北的建设。据统计,交通大学七百多名教师中,共有70%迁到西安并扎根下来。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教授当时已年近六十,他安置好常年卧病在床的妻子,毅然而然地来到西安,为交通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作出了榜样。随后他在西安开始二次创业,筹建了校内第一个电气实验室,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电气研究领域的学术高地。第一代西迁人从国家大局着眼,舍小我为大我,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他们爱国奉献无怨无悔,丰富了“西迁精神”的本质内涵,留下了伟岸的精神丰碑,是交大人永远的精神财富与前进动力。

第二位宣讲人是西迁教职工子女代表黄培琦女士。黄培琦女士的父亲黄明德当时是交通大学的青年教师,伯父黄明道是彭康校长的秘书。党中央的决策作出后,黄女士全家几十口人马上达成共识,决定随交通大学西迁至西安。他们舍弃在上海的全部家产,毅然坐上西迁的专列来到大西北。尤其是伯父黄明道,全身心地投入到西迁工作的筹划和组织当中,帮助彭康校长协调各方、谋划全局,甚至无暇顾及家人。黄女士整个家庭的西迁故事充满艰辛与不易,但又散发着温馨和浓浓的爱国情。这是西迁精神最生动的实践,也是西迁精神的发出的最强音。

第三位宣讲人是电气学院的青年教师刘文凤教授。刘文凤教授是天津人,同时也是家里的独生女。2000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刘文凤教授积极响应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深造。这和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不谋而合,深深相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刘文凤教授开发了国际上首个无铅压电材料,在该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进展。随后刘文凤教授在科研道路上硕果累累,成就斐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08年,刘文凤教授在日本留学交流。在北京奥运圣火在日本传递的过程中,刘文凤教授积极发扬“西迁精神”,和其他留学日本的热血青年一起守护圣火,阻止了日本激进分子对圣火的冲击和破坏,维护了国家尊严。刘文凤教授用自己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交大情怀和新时代“西迁精神”的内涵。

听完宣讲会之后,党支部成员深受教育,感慨良多。支部党员徐志文表示,西迁精神是交通大学老一辈学者秉承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在聆听完西迁精神宣讲会后,我深入了解到了交大西迁背后的故事,感受前辈毅然放弃良好熟悉的生活环境而将自身乃至整个家庭投入到西部发展的决心,感受西迁子女在西迁精神的熏陶下扎根西部尽心奉献的传承,更感受新一代交大学者牢记使命在前人的基础上争取创新不断进步的努力。弘扬西迁精神对于新时代下的精神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我们必须加倍努力续写新时代传承西迁精神新篇章。

支部党员李方博表示,今天下午西迁老教授、西迁教师子女、青年教师代表的发言,使我感触良多。西安交大师生更应当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新时期,创新港建设是西安交大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良好开端,目前规划和建设的“交大速度”得到大家点赞。对于交大学子而言,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践行西迁精神,将自身个人的奋斗同建设有西域特点的,符合西部人民的,面向丝绸之路直至世界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为实现个人、社会、国家的伟大梦想添砖助力。

“西迁精神”产生于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但它永不过时,而是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作为交大学子,学习和继承“西迁精神”,做“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的新传人,应是我们人生中的应有之义。发扬“西迁精神”,献身西北建设,我们永远在路上。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