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思政动态

首页 > 学生工作 > 思政动态 > 正文

用心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 记能动学院研究生会支教团

发布时间:2014-05-27 浏览量:

支教,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支教的经历或者梦想。今天,在交大有这样几个年轻人,怀揣着自己的信念,组建了一支很有特色的支教团队。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这支团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支教队伍未来有着怎样的规划与设想?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团队中的三位核心成员:博士毕业生闫萧寒、能动学院在读博士生前研会主席苏鹏、能动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王养浩。

桃园结义,初创团队

团队创建的动机可以追溯到交大邦西北区不久前的一次校友聚会,校友会上闫萧寒学长、苏鹏学长上结识了西安音乐舞蹈学院负责人,并了解到西舞有一些来自玉树、汶川等灾区的孤儿,他们的文化课水平普遍较弱,校方非常重视此事,但终究没有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发动交大校友的力量,为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随后,王养浩学长也加入了其中。三位核心成员一致认为要把这次支教活动做好、做长久,则需要依托于学校组织和专业教育机构共同来完成。这样既能够吸纳学校的有志之士参与,也能够让这个团队得到专业化的训练。

最终三人“桃园结义”,将初步的想法付诸实践,他们决定与由交大校友闫萧寒创建的教育机构合作,依托于能动研会成立一个支教团队。到目前为止,这个团队已经无偿为孩子们上过5次课,反响很好,受到了西舞老师、学生的一致认可。

通过他们的讲述,笔者联想到了我们老交大的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作为新一代的交大人,我们正应该像他们一样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

特色支教,传播爱心

在谈到支教团队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从而能够真正让学生们受益这样一个问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闫学长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这个团队会长期在一个地方进行支教,从而保证每一次的支教活动是一个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的支教活动虽然很多,但是许多都是只进行一两次授课就会结束,这样子的话就会使得支教活动流于一种形式,而这个团队很好地克服了这个缺点。其次,在新成员加入该团队之后,闫萧寒校友创办的教育机构会对其进行培训,这样就保证了每一位支教的同学都有比较好的授课经验,从而使得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学习文化课知识。

王养浩学长指出,在校大学生虽然对于支教具有很高的热情,但是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而通过正规教育机构的培训就很好地克服了这一弱点。通过开启校企合作的模式,优势互补、强强连手,一定会把把这支支教团队打造地更好、更强。

苏鹏学长强调这个团队在支教过程中不仅教授孩子们书本知识,更让他们懂得“德”的重要性。这让笔者不由地想起了唐文治老校长的“四个一等精神”——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作为交大人,我们应该把这“四个一等精神”贯穿我们的一生,让先进成为个性,让优秀成为习惯。

合理规划,博采众长

对于支教团队的未来发展,苏鹏学长从长短期两方面进行了规划。短期内该团队会按照之前的授课模式,挑选出一批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交大校友对孩子们进行授课,然后定期进行测验,保证孩子们的文化课水平确实能够提高。从长期来说,首先是要做强团队,这个团队会以能动研会为载体,并联合其它学院,培养出更多的团队主干成员,从而坚持发展下去并寻找新的支教对象,争取为更多的的孩子服务。

王养浩学长认为可以由能动学院研究生会发起,联合其他学院研会,发挥各学院的专业特色,集中整个学校的力量来做好这件事情,努力打造能动研会品牌活动。

尾声

作为已经毕业、高年级的学长,他们向笔者说了一些送给学弟学妹们的话。闫学长敞开心扉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心得。他认为上大学是自己能力与修养的一种提升,年轻人要敢于去尝试。他将多年来的创业经验总结为四句话:有道才有路、有德才有业、有义才有友、有善才有福。苏鹏学长也结合自己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和科研生活,为学弟学妹们留下了自己的期待:做事沉下心,少喊口号多干实事,团队要做到聚是一把火,才能做到散是满天星。王养浩学长结合自己的生活为学弟学妹们留下了自己的建议:要多实干,把自己的梦想埋于现实的土壤之中,作为交大人要有这种耐心与承受能力。

笔者后记

两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就结束了。三位学长虽然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生活阅历,却做出了共同的选择,是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的这些行动,对于我们是一种启迪,也是一种鞭策,这是每一个交大人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因此,我们呼吁在校的有志之士加入这个团队,为了孩子们的明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欢迎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交大学子加入能动研会支教团!

本团队长期招募,联系方式:王同学:15191864166

庞同学:13689290259

郑同学:15229235621

笔者与闫萧寒学长(左二)、苏鹏学长(左三)、王养浩学长(左一)合影

文章作者:能动学院 郑雄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