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珊珊,女,壮族,共青团员,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师从韩杰教授。硕士期间,先后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红五环奖学金生、学术之星提名奖等荣誉奖励。目前在SCI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研究成果曾被国内外知名媒体所报道。她即将升学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夫志当存高远
何珊珊始终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做一名有理想、勇担当、肯拼搏、敢斗争的青年。2020年初,自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重大疫情后,全国人民的生活受到巨大影响,中国公共卫生系统面临严峻考验。总书记说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她立刻和导师韩杰教授明确了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优势,研究新冠病毒的环境传播行为和机制,以环境科学的方法控制疫情。她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国内突出的环境问题,例如夏季常见的城市洪水、室内空气颗粒物污染等问题,研究了新冠病毒的环境传播行为和机制,以环境科学的方法分析防治疫情。同时,她还探究新冠大流行背景下佩戴口罩防治疫情导致的微塑料人体暴露风险,发表了生物样本存档溯源早期感染者等观点,提出利于疫情防控的科学建议。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何珊珊坚持严格的工作学习作息时间,每天早上八点半到晚上十点半,风雨无阻。研究生一年级时课程多,在完成课程任务之余她也积极参加相关项目与课题,有时天还没亮就跟课题组的同学们前往神木市煤化工工业园区,有时为了写项目本子而通宵达旦。疫情在家期间,她仍旧严格要求自己,每周向老师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进展与工作情况,正是在这个期间,她阅读了大量的英文文献,克服了自己害怕英文阅读的毛病,积累了不少前沿的专业知识。正如朱子所言:“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从硕士二年级开始,科研任务加重,她明白要想在科研上有创新必须有敦实的基础,她从领域的相关文献尤其是综述文章和硕博论文入手,记录文章重点及自身的感悟心得,重点学习文献中图表和摘要,梳理前沿知识和行文逻辑,归纳总结文献中的实验方法并与自己的研究方法对比或结合。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在老师的指导下,何珊珊在科研的道路上收获颇多。她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目前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等环境领域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4篇一作,4篇导师一作学生二作,总引用次数超210次,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研究成果曾被华盛顿邮报、New Scientist杂志、Bloomberg杂志、IFLS CIENCE杂志、Fanpage.it杂志、The Conversation媒体、新西班牙报、News Medical网站报道、南华早报(香港地区中文报纸影响力最大)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媒体所报道,有3篇论文被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环境领域公众号报道,总阅读量超5千次并获得了广泛的科学传播,她申请的一项发明专利也进入了实审阶段。同时,作为学生代表参与“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视频拍摄。
但前柴燃尽,后柴又燃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学习和积累,何珊珊学会了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每件事情,始终保持勤学好问、为人谦虚、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并善于思考、勇于尝试、深入研究,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和科研任务。回想自己的科研道路,她说:“我认为能遇到这么多好的老师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他们都给我的科研、生活都给与了非常多的鼓励与支持”。从一入学,老师便手把手教她怎么查找阅读文献、如何使用基本的科研软件,及时交流讨论新的想法,分享新的文献,指导她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在每周一次的组会上,老师也会对大家的课题进行高屋建瓴的指导,老师对课题创新性的准确把握,对实验过程鞭辟入里的见解对她的科研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她也将把老师教给她的这些技能再传递下去,例如,她积极帮助和推进师弟师妹们的实验进展,教会他们基础的实验仪器操作、论文撰写等技能,也曾多次指导本科生开放项目、“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毕业设计等,本科生们在此过程中收获颇多并获得优异成绩。
在未来,何珊珊希望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在环境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她说,“科研之路固然辛苦,但我们不应停步惋叹道阻且长,只要心中闪耀着粲然之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始终保持勤学好问、为人谦虚、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并养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勇于尝试、深入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就一定能克服科研路上的种种困难”。春种夏耕秋实,在早春播种下坚定的理想信念,于盛夏勤耕不缀,努力钻研,当金秋时节悄然而至之时,就一定会发现科研之树上早已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