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仰之弥高——纪念陈大夑先生120周年诞辰
发布时间:2023-03-16 09:04:58 点击量:

一,缅怀和感恩

我是1957年考入交通大学的,我们这一届是交大第一次直接在西安报到的学生。那时我们都知道交大有陈大夑,钟兆琳,朱公瑾等几位一级教授,在全国一级教授是非常少的。当时陈大燮先生任交通大学教务长。在本届新生的入学大会上,陈大燮先生在讲话中说:我这个教务长既是西安部分的教务长,也是上海部分的教务长,但我上课首先要上西安部分学生的课。陈先生支持交大西迁的决心溢于言表,得到全体入学新生的热烈鼓掌。

在大学三年级时,我们学习工程热力学课程,陈先生即使是大牌教授,也仍然坚持在教育第一线,负责我们本科生的答疑课。每当有先生的答疑安排,我从不放弃这一宝贵机会。听陈先生为我们释疑解惑,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先生也教会了我读书一定要学懂概念,抓住事物的本质。

1962年大学毕业后,我出于对陈先生高尚品格和渊博学问的仰慕,报考了他的研究生。当时全国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和少数教授才能招收研究生。1962年9月2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二条报道了我国首次公开招收研究生的消息,报道中指出:复旦大学副校长数学家苏步青,吉林大学副校长物理化学家唐敖庆,西安交大副校长热工专家陈大燮都招收了研究生。这一年我有幸拜读在先生门下,四年负笈求学,受益终生。我们这一届全校的研究生也就一个班,总共十五个同学。我的研究方向是动力循环分析。用的教材是先生自己编写的高等工程热力学,动力循环分析讲义。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的是蒸汽 - 燃气联合循环。我有时到他家中接受他的指导,或商量学习安排。有时也偶尔谈到工作之外的话题。我知道先生的围棋棋艺很高,他说他有时会和钟兆琳先生下下围棋,切磋棋艺,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和休息。而我在阅历更加丰富之后,我才慢慢更加深刻地读懂先生。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走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陈先生诞生的年代,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近代科学和高等教育基础非常薄弱。我们国家的一些优秀的科学家筚路蓝缕,艰难求索,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做了大量的开拓性或奠基性的工作,为我国近代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是我国热力工程学的先驱。他早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国内曾担任多所著名高校的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参加了我国科技发展十二年规划的编制,是其中热能动力工程方面的主要起草人。后来,在他的主持下,第一次编制了工程热力学 》,《 传热学 》和《 热工学 》的教学大纲,并提出工程热力学两大学科方向(动力循环和工质热物性)等等。他还撰写了“动力循环分析”专著,后因十年动乱未能如期付印,改革开放后此书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他为我国能源动力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为了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支持西部发展,决定交通大学西迁西安。他是第一个公开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支持交大西迁的教授 他是交大西迁的重要带头人。他毅然变卖了上海的家产,放弃在上海的优裕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义无反顾举家西迁。陈先生不仅有浓浓的家国情怀,还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先生晚年还用他几乎毕生的积蓄捐赠给了学校,西安交大设立了“陈大夑奖学金”。这反映出先生对学校发展和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我听到一些交大学子说,这一奖学金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一定不能忘记先生的这一贡献。

2016年在交大建校120周年和西迁60周年校庆时,举行了陈大夑先生塑像落成典礼。我有幸参加了这一盛典,我当时说的最多的话是 “ 感恩母校,感恩恩师 ”。

母校的教育和陈先生的大家风范,如春风雨露,潜移默化,使我深受西迁精神,家国情怀的熏陶。在专业上受到严格的训练,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我从前辈先贤身上也学习了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二,传承与前行

1966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分配到西安热工研究所( 后更名西安热工研究院),主要从事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大学求学和以后的工作都在西安,我和西安结下不解之缘。西迁精神也在我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我的很多研究工作和联合循环有关。我在陈先生指导下学习和研究过联合循环等动力循环分析,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参加工作后承担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蒸汽 - 燃气联合循环试验电站研究。有了陈先生给我打下的基础,我很快就能独立承担研究工作,并且和团队其他成员一道顺利完成了联合循环的变工况计算,燃气轮机改造以及一些试验研究等工作。这以后我又陆续完成了一些提高火电机组(包括燃气轮机)效率和安全性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发电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效率始终是发电技术和动力循环追求的目标。为了保护环境,后来又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发电技术的追求的目标也就从高效清洁,又发展到高效清洁低碳。这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一种发展的机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负责过一项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专题和一项“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我曾获得科技部等四部委颁发的“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先进个人称号由于我在高效清洁发电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了 “ 2018年 IEEE  PES - CSEE 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

我也鼓励年青人继续深造,并结合国家课题进行研究。这样既培养了人才,又高质量完成了国家项目。我指导过的博士研究生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有的曾担任世界知名的 ASME (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 下设的联合循环技术委员会的主席,并当选为ASME会士 ;有的由于在火电厂捕集CO2,减少碳排放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有的在我国首座大型IGCC示范电站的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

我在回顾往事时总会浮现出陈先生用手摇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情景。他在撰写《动力循环分析》专著时有大量的分析和例证需要计算,工作量很大。先生需要对一个个数据进行认真的计算,核算。但先生乐此不疲,实在令人感动。现在我们的计算工具要比陈先生那个时代好多了。我们可以用高性能计算机,可以用大型商用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可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但有的东西是不能丢弃的,比如:陈先生的浓浓的家国情怀,对科学的不懈的追求,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好的传统正在代代相传。

双甲子,沧海桑田。现在与1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在缅怀前辈先贤的功绩和风范的同时,更应该继往开来,守正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绰厉奋发,勇毅前行!

谨以此文纪念陈大夑先生120周年诞辰!


致谢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研究生班同学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以及西安热工研究院几位老同事的帮助,在此谨致诚挚谢意。


西安热工研究院

危师让研究员

2023—03—12,于西安


上一条:2022年“舍弗勒杯”创新创业大赛暨能动... 下一条:澳柯玛集团来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