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与低温工程系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制冷与低温工程系

历史沿革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成立于1956年,为我国最早设置的制冷本科生专业,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率先被批准为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61年培养出我国首批本科毕业生,1964年培养出我国首批研究生。1998年首批被批准为“国家人才计划”设点单位;2001年以制冷与低温学科第一名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自创办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与技术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编著了专业教材、专著40余本,发表科研论文700余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

 

师资队伍

       本研究所现有教职工20名,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3人,40岁以下教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教师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陕西省“三五”人才1名。本系教师在多个国内外学术组织任职,包括:国际制冷学会IIR委员1人,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3人,多人次担任国家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香港政府项目评议专家。

 

课程教学

       近年来,负责本科生课程有:制冷及低温原理、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制冷及低温装置、制冷装置自动化、制冷压缩机、空气调节、低温换热器、低温工质储运技术、低温系统热物理技术、低温技术最新进展等多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

       多年来,本学科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承担国家级精品专业课程“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建设任务。本专业的主干教材在全国同专业中应用面最广,受益学生最多,如《制冷原理与设备》、《低温技术原理与装置》成为经典教材和参考书。

 

学科方向

       本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制冷及低温系统热物理过程、制冷空调与低温领域节能与环保、制冷机械工作过程与可靠性等。重点在新型制冷方法与循环系统、低温制冷机、航天低温燃料系统、大型低温系统设计与优化、低温换热器理论与设计、气体润滑技术及高速透平机械效率与可靠性、天然气液化及LNG冷能高效回收利用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

 

实验条件

          

          

          
 

教学成果

《制冷与低温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制冷与低温原理》国家级教材

     

 

科研成果

       近年来相继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F预研项目以及重大国企合作课题等共100余项,共计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其中“类环状流微膜蒸发板翅式冷凝蒸发技术”获得200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KM6 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研制”获得200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国际交

        本研究所教职工及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国际学术交流,已与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多人次参加“国际制冷大会(ICR)”和“国际低温工程大会(ICEC)”并做口头报告;2003年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2011年承办了“首届中国制冷空调专业产学研论坛”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招生就业

       本系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国内外高等学校、制冷低温研究及应用领域相关院所、国内外知名制冷空调及设备制造企业、大型低温系统及关键设备设计制造企业等。

杰出校友: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孙来燕(原国家航天局局长,原GF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